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耿幼壮
机构地区:[1]留美博士现居加拿大
出 处:《美术观察》2001年第4期68-72,共5页Art Observation
摘 要:有人将整个西方现代和后现代文学艺术概括并划分为“上帝之死”、“作者之死”和“语言之死”三种形态和三个阶段。尼采在19世纪末宣称:“上帝死了,因此一切事情都可能发生。”的确,对于将宗教作为其文化的基础并将上帝视为“人的完整性的唯一保证”的西方人来说,神性的失落带来了文化价值标准连锁性、毁灭性的崩溃。面对一连串不断的“死亡”,文化艺术的未来在我们眼里呈现出一片盲人般的黑暗。然而,正如神学家的悲观绝望,经济学家的欢欣鼓舞,对于现代文明,不同的观照角度必定会产生不同的判断结果。作为具有生命意志和高超智慧的人类,其所选择的必然是趋利避害,绝处求生。有道是“天地之间无新事”,对于西方人来说,生命在灵与肉的和谐与失衡中曲折延续是其永恒的规律。罗兰·巴特在《作者之死》一文中写道:“作者的死亡不仅是写作的一个历史事实:它彻底改变了现代的文本(或许这样说也是一样的,文本从此以这样一种方式被书写和阅读,于其中,作者在所有的层次上都不再存在)。”沃霍尔的那些不带有作者痕迹的作品的确为“作者之死”的论断提供了一个典型范例(我想它的第一个范例仍然非杜尚莫属)。但是,正如不表达观念的艺术本身就是一种观念艺术,沃霍尔的不表达情感本身就是一种情感——即麻木冷漠的?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