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朱传武[1] 钱峰[1] 王海燕[1] 李明[1] 费晓峰[1] 吴建鸿[1] 童福易[1] 吴妹英[1] 杨齐英 马欣[1]
机构地区:[1]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传染科,江苏苏州215007
出 处:《世界感染杂志》2005年第1期20-24,F004,共6页World Journal of Infection
摘 要:目的探讨干扰素治疗对改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功能的作用。方法分别采集23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干扰素治疗前和治疗满4mo时的抗凝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和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培养7d使DCs增殖、成熟。以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Cs的表型;以ELISA法检测DCs单独培养上清液中IL—12的水平;用DCs与HBsAg共同孵育,丝裂霉素C处理后,再与自体PBMCs共同培养,加入^3H—TDR,收集细胞测定cpm值;同样以HBsAg刺激的DCs经丝裂霉素C处理后,再与自体PBMCs共同培养,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IFN—γ和IL-5的水平。实验中以8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干扰素治疗4mo时慢性乙型肝炎病人DCs的增殖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在相同培养条件下,细胞总量平均增加了2.8倍;DCs表面CD80表达水平在治疗前、后未见显著变化,而CD86,HLA—DR和ICAM—1的表达在治疗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表达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治疗前DCs分泌IL—12的水平及DCs的抗原提呈作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均显著增加,与对照组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治疗前DCs刺激PBMCs分泌IL-5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增加;而IFN—γ的分泌水平在干扰素治疗后略有下降,但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慢性乙肝病人存在外周血DCs功能的缺陷,干扰素治疗能显著改善DCs的功能状态,促进DCs的增殖和成熟,增强DCs的抗原提呈作用,上调机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