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GPa块状斜长角闪岩部分熔融——时间和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12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周文戈[1] 谢鸿森[1] 刘永刚[1] 郑小刚[1] 赵志丹[2] 周辉[3]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 [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3]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北京100871

出  处:《中国科学(D辑)》2005年第4期320-332,共13页Science in China(Series D)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10299040;4010300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批准号:KJCX2-SW-No.3)资助

摘  要:利用多顶砧压机, 以青藏高原北喜马拉雅构造带的天然斜长角闪岩为样品, 在2.0 GPa, 800~1000℃条件下进行了两个系列的块状样品脱水部分熔融实验: (1) 保持压力p = 2.0 GPa, 加热时间t = 12 h不变, 改变温度(800℃~1000℃)的实验; (2) 保持压力p = 2.0 GPa, 温度T = 850℃不变, 改变加热时间(12~200 h)的实验. 结果表明, 2.0 GPa, 加热12 h的条件下, 随温度升高, 斜长角闪岩中依次生成了石榴石、熔体和单斜辉石, 熔体的成分呈英云闪长质-花岗闪长质-英云闪长质的演化趋势. 2.0 GPa, 850℃条件下, 随加热时间增加, 斜长角闪岩中依次生成了石榴石、熔体和单斜辉石, 熔体的成分由英云闪长质向花岗闪长质演化.当块状岩石样品中熔体体积百分比的含量达到5%时, 熔体已经相互连通.温度大于850℃的条件下生成的熔体其粘度在104 Pas量级, 已经满足了在地质时间尺度上熔体分凝形成岩浆的粘度要求. 因此, 可以认为在增厚地壳的下部, 斜长角闪岩的脱水部分熔融可以形成英云闪长质-花岗质岩浆.

关 键 词:斜长角闪岩 部分熔融 加热时间 单斜辉石 北喜马拉雅 花岗质岩浆 青藏高原 熔融实验 块状样品 温度升高 演化趋势 岩石样品 时间尺度 石榴石 熔体 云闪 构造带 百分比 压力 脱水 次生 成分 粘度 地质 地壳 

分 类 号:P588.1[天文地球—岩石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