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周旺生[1]
机构地区:[1]北京大学法学院
出 处:《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4期1-13,共13页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摘 要:现今法学界推崇创新,写文章命题要新,资料要新,观点要新,否则很难被大家接受抬举。其实,创新当然是好事,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否则学术就无法进步,文明就无法发展。然而,问题是何谓创新?是否为真的创新?现在有些学人语不惊人死不休,颇多出奇制胜之精明。仔细观察,的确有不少人以创新为名,谋取一时名利。事实上,许多所谓的创新并无新意,相反,倒暴露出基本研究功底的薄弱。周旺生之文既无标新立异之题,亦无招摇取悦之媚,平平实实地重新考察了多少年来法学者们每时每刻都不能脱离的法渊源问题。于无题处出题,于人所不见处发表意见,足见其功力之深。长久以来,法学家多以法的渊源即法的形式,然此文却非常明确地阐释了法渊源与法形式的差别,指出了法的渊源是由三个要素所构成:资源、进路和动因。仅此一点,此文已令读者领其独到之处。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多年来中国法学者常规之见,使人得以从新的角度来看待和认识法的渊源。公平而言,无论此文观点可立与否,其启发和启蒙之功效毋庸置疑也。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