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凌晓良[1] 温家洪[2] 陈丹红[3] 李升贵[1]
机构地区:[1]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2]上海师范大学地理系 [3]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
出 处:《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年第5期3-15,共13页Ocea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03BGJ026);科技部软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003DGS3B038)资助。
摘 要:南极独特的地理与气候特征——平均海拔最高、风速最大、降水量极少且极端低温,形成了严酷、纯洁而又极为敏感、脆弱和极易受到破坏的自然与生态环境。南极环境整体上表现为不均一性和不平衡特性,在南极大陆边缘形成的大小不一的冰川和许多露岩区,成为本土动植物的主要栖息场所和人类活动的主要地带。自南极发现以来,南极丰富的矿产、生物和淡水等自然资源以及其内在的荒野价值、美学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先后吸引着各国前往南极开展海洋捕捞与加工、科学考察、旅游等活动,这就不可避免地给南极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诸如废气、废水,人类足迹与交通工具压迹,造访者和车辆对野生动植物的扰动与破坏,以及物种引入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尤其是南极条约协商国逐步认识到保护南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国加强了南极考察管理与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开展环境影响评价、许可证制度等措施来最大限度地防止或减低对南极环境的影响。
关 键 词:南极环境 环境保护 人类活动 环境保护问题 南极环境 20世纪90年代 科学研究价值 野生动植物 环境保护工作 环境影响评价 人类活动 许可证制度
分 类 号:X384[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X820.3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