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段中生代放射虫硅质岩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4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朱杰[1] 杜远生[1] 刘早学 冯庆来[1] 田望学 李金平 王昌平 

机构地区:[1]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 [2]湖北省地质调查院,武汉430030

出  处:《中国科学(D辑)》2005年第12期1131-1139,共9页Science in China(Series D)

基  金:国土资源部1:25万拉孜县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批准号:199913000092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372061)资助

摘  要: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段硅质岩中发现三个放射虫动物群组合,其地质时代分别为中、晚三叠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早白垩世。硅质岩为生物成因。中、晚三叠世硅质岩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硅质岩SiO_2平均含量分别为90.24%和92.58%,Al/(Al+Fe+Mn)平均值分别为0.75和0.74,MnO/TiO_2平均值分别为0.36和1.24,Ce/Ce*平均值分别为1.15和1.03,La_N/Ce_N平均值均为0.85和0.93,为生物成因大陆边缘型硅质岩。早白垩世硅质岩SiO_2含量为94.12%,Al/(AI+Fe+Mn)比值0.59,MnO/TiO_2比值4.30,Ce/Ce*为0.60,La_N/Ce_N平均值1.59,为生物成因远洋型硅质岩。中、晚三叠世放射虫硅质岩、浊积岩组合及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雅鲁藏布江地区中、晚三叠世存在强烈裂陷海盆构造环境;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放射虫硅质岩和层状玄武岩组合代表藏南特提斯初始洋盆环境;早白垩世放射虫硅质岩及共生的枕状玄武岩代表藏南特提斯成熟洋盆。

关 键 词:放射虫 硅质岩 地球化学 中生代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西藏 

分 类 号:Q915[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