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隆的“剩余价值”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王云帆 

出  处:《21世纪商业评论》2006年第2期58-73,共16页21st Century Business Review

摘  要:结局并不意外,一度震动中国的“德隆危机和重组”,最终以德隆资产被“清算”,灵魂人物唐万新在武汉接受审判而告终。德隆的罪与罚是什么,其原型是什么,造就德隆式危机的机理是什么?本刊创刊号就曾经异常清晰地鉴别,包括德隆在内的中国一批大企业,以类GE 的“产融结合”,作为喧嚣一时的“战略价值”宣言,是一个伪命题,并没有创造客户价值的基本商业支点。但它本质上也投射了一代中国企业,在既定的时代环境下,试图把握自身命运和改变生存环境的深深的内心愿望。在本期,本刊以“中国第一市场化重组”作为典型案例,全景展现国家力量主导的德隆重组进程,梳理其最重要的脉络是什么,最重要的博弈是什么,最重要的悖论又是什么?这实质是对“德隆危机”的另一种还原。它也再一次让我们在基本事实的导引下,更清晰地面对造就德隆式危机的机理。这可以视之为德隆的“剩余价值”。在这一场所谓“市场化”重组中,几种身份的力量纷纷卷入其中,展开对德隆重组主导权、对德隆资产的争夺和博弈,这既包含国家权威机构,也包含利益相关的地方政府,中粮等央企和地方国企,以及更为市场化的力量——三林、万向等中外公司,而每一次重组思路的变更,资产的处置和争夺,都深深触动和牵涉复杂的政经利益体系和其运行良久的“规则”。国家力量出面重组危机之下的德隆,曾经被视为中国政商关系的一个新的起点。但作为“市场化”重组的公司主体,德隆被迅速边缘化,捆绑国家机器的“救赎”,并没有改变其命运,德隆最终消逝了,而一个“新的德隆”并没有诞生。德隆的兴起、危机和被重组都深深植根于中国式的政经环境,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本质问题。人们依旧在追问:为什么中国本土企业以如此极端的方式来展现它的进步?中国企业如何

关 键 词:“剩余价值” 唐万新 重组 清算 资产 

分 类 号:F407.7[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