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建妮[1] 韩健[1] A.M.Simonetta 胡世学[3] 张志飞[1] 姚洋[1] 舒德干[1]
机构地区:[1]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早期生命研究所及教育部大陆动力学实验室 [2]Dipartimenoto di Biologia Animale e Genetica"L.Pardi",Unversita di Firenze,via Romana 17,I-50125 [3]云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出 处:《科学通报》2006年第2期171-176,共6页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批准号:40332016);面上基金(批准号:30270207);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2000077700);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002D0033Q);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类专项科研基金以及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发展计划(PCSIRT)资助.
摘 要:1989年报道的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库的云南火把虫(Facivermis yunnanicus Hou et Chen)躯体的前部具有5对触手,而尾部被解释成简单的尖缩状;并认为可能与环节动物的多毛类相关.此后,它又被解释为与五口动物或触手冠动物等类群具有亲缘关系.最近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发现了完整云南火把虫标本:完整的云南火把虫不仅显示了躯干前端的5对叶足状附肢,而且还保存了具2-3圈钩刺的倒梨形尾部.基于这些重要形态学信息,本文作者对云南火把虫的分类位置予以重新界定:其5对叶足状附肢与神奇哕哩山虫(Miraluolishania Liu et Shu)的前躯干附肢十分相近,似为同源构造,因而很可能与叶足类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此外,云南火把虫的5对叶足状附肢对于探索叶足类动物和节肢动物附肢的起源更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分 类 号:Q915[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