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锦玲[1]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4
出 处:《古脊椎动物学报》2006年第1期99-108,共10页Vertebrata Palasiatica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302007,40472017);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编号:20000777000)资助。
摘 要:三叠纪海生爬行类化石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的安徽、湖北、贵州、云南、广西和西藏。它们不仅包括有世界性分布的鱼龙类、鳍龙类、海龙类、原龙类等,而且还有仅出现于扬子海区的湖北鳄类。简单回顾了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类的研究历史。根据化石的地史分布确认了自早三叠世晚期至晚三叠世早期的7个海生爬行类组合带。它们是奥伦尼克期的 Chaohu- saurus-Keichousaurus-Hupehsuchus 组合带,安尼期的 Chinchenia-Sanchiaosaurus 组合带和 Dino- cephalosaurus-Mixosaurus 组合带,拉丁期的 Dingxiaosaurus 带和 Keichousaurus-Nothosaurus 组合带,卡尼期的 Anshunsaurus-Qianichthyosaurus-Sinocyamodus 组合带和诺利期的 Himalayasaurus 带。对化石的古地理环境分析表明,中国早三叠世晚期的海生爬行类主要分布于扬子海区东部(安徽、湖北)的浅海开阔台地和局限海台地。中三叠世由于东部地区的抬升,鱼龙类和鳍龙类向西扩散,在扬子区西部(贵州、云南)辐射发展,在拉丁期达到个体数量和种类的高峰。晚三叠世卡尼期动物的数量依然很多,个体有增大的趋向,但高级分类阶元的数量减少,它们埋藏于海水相对较深的浊积岩相中。晚三叠世诺利期的化石发现于西藏的定日和聂拉木,这是中国惟一属于冈瓦那特提斯区的三叠纪海生爬行类组合带,仅含大型的鱼龙类。受动物的生存环境和埋藏条件的影响,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类化石记录并不完整。目前尚有相当数量的化石未经研究,已记述的化石也需要在研究程度上进一步深化。This paper presents a brief review of the Chinese Triassic marine reptiles. Seven biozonations from the upper Lower Triassic to the lower Upper Triassic are recognized. Discussions on the biogeographic and palaeo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reptiles are provided.
关 键 词:中国南方 三叠纪 鱼龙类 鳍龙类 海龙类 原龙类 湖北鳄类
分 类 号:Q915.864[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3.58.3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