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典型湖区真光层深度的时空变化及其生态意义  被引量:35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张运林[1] 秦伯强[1] 胡维平[1] 王苏民[1] 陈宇炜[1] 陈伟民[1]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出  处:《中国科学(D辑)》2006年第3期287-296,共10页Science in China(Series D)

基  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批准号:KZCX1-SW-12);"863"项目(批准号:2002AA0601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203007)共同资助

摘  要:利用1998-2004年在太湖不同湖区进行的多次水下辐照度观测资料及全湖典型湖区13个站点1993-2003年的悬浮物和风速资料,分析了PAR真光层深度的影响因素,并获得太湖典型湖区真光层深度的时空变化以及2号点真光层深度的光谱分布.结果表明,PAR真光层深度主要受悬浮物浓度影响,其次则是叶绿素a浓度,溶解性物质对其影响甚微.1993-2003年典型湖区PAR真光层深度年均值在1.04—1.95m之间变化(均值为1.35±0.23m),空间上大致可以分为3类区,其中湖心区、河口区最小,为Ⅰ类区;梅梁湾、五里湖、贡湖湾其次,为Ⅱ类区;东太湖最大,为Ⅲ类区,对应的均值分别为1.1,1.4,2.0m左右.不同湖区真光层深度季节变化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湖心区真光层深度夏、秋2季大于冬、春2季,梅梁湾是冬季要大于其他3季,而东太湖则是冬季均要小于其他3季,五里湖、贡湖湾和河口区4季变化则不是很明显.真光层深度的光谱分布最小值出现在400nm的蓝光波段,最高值出现在580nm附近的绿光波段.1998—1999年在2号点每季多日连续观测得到PAR真光层深度春、夏、秋、冬4季的均值分别为2.00±0.21,2.52±0.45,1.58±0.24,2.00±0.15m,而浮游植物吸收的440nm峰值对应的真光层深度则只有0.81—1.47m(均值为1.07±0.29m),明显低于1.98±0.41m的平均PAR真光层深度.

关 键 词:太湖 真光层深度 漫射衰减系数 悬浮物 生态意义 

分 类 号:X171[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