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陆朝国[1] 石作宏[1] 陈梅[1] 罗月雪[1] 蒋巧英[1]
出 处:《现代预防医学》2006年第5期814-816,共3页Modern Preventive Medicine
摘 要:目的:探讨引起近年贵阳市伤寒流行的主要原因。方法:流行病原调查:按(GB-16006~1995)中的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对部分医院在1997-2001年间报告登记的伤寒病例进行核实、分型,统计各年中不同型伤寒构成,按发病时间分布与全市伤寒疫情资料进行比较;凉拌食品污染情况调查:无菌采集集贸市场(菜场)出售的凉制食品样品,按(GB4789.4-94)所提供的方法进行沙门氏菌检测:饮食从业人员带菌调查:按《卫生防疫细菌检验》提供的方法,对贵阳市2003年健康体检的2000名饮食从业人员进行粪检。市民饮食习惯与伤寒发病联系调查:随机抽取调查前一年内(2001-2002年)各医院报告的伤寒确诊病例353例与基本情况相同的健康人按1:1配对,在外就餐(早、正餐)吃凉拌菜、饮用冷饮、喝生水、饭前便后不洗手、家用碗筷不消毒,泳池游泳等8项作为暴露因素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1997~2001年(1~3季)5所医院报告的2102例伤寒病例,各年甲副构成逐年增加,所占比例分别为4%、7%、32%、88%、83%,伤寒构成逐年减少,乙型无明显变化,无丙型病例报告。甲副病例的变化在时间、幅度及趋势上与全市伤寒报告病例数的变化相一致。192件凉拌食品、沙门氏菌分离培养,阳检率2.08%。其中一株为A群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对2000名饮食从业人员进行粪检,甲型副伤寒杆菌带菌率为0.20%,对暴露于8项危险因素的两组(353对)人群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在外就餐(早、正餐)、食用凉拌等,饮用冷饮等4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1,随着暴露频数的增加,OR逐渐增大。结论:2000年以来,占主导流行病原的改变(伤寒转变为甲副)是引起近年我市伤寒流行的主要原因,凉拌食品存在污染,饮食从业人员中存在带菌者也是原�
分 类 号:R19[医药卫生—卫生事业管理]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