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南极洲海域夏季潜热及感热通量计算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李诗明[1] 吕乃平[1] 苏立荣[1] 周明煜[1] 

机构地区:[1]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北京100081

出  处:《科学通报》1996年第13期1209-1212,共4页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基  金: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资助项目

摘  要:洋面上潜热与感热通量的输送,对全球气候的变化有重大影响。通量的计算可以采用湍流脉动仪器测量温度、湿度、风速的脉动,直接计算通量。此外,可以采用整体输送系数方法计算通量。前者对测量仪器的精度要求高,可以得到较为精细的结果,但观测中困难较大。而后者可以采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计算,有利于获取大量资料,因而是目前广为采用的方法。目前在各大洋上均有许多通量计算结果,许多学者用COADS资料进行分析计算,如Cayan分析了洋面上潜热与感热通量距平、海面温度变化及其与环流变化之间关系。邵庆秋等分析了感热与潜热通量与E1 Nio现象之间的关系等。在赤道西太平洋的TOGA中美合作试验中,以及黑潮海域,吕乃平、周明煜也作过通量计算。由于观测等各方面的困难,目前在近南极洲海域的通量研究甚少。

关 键 词:南极 热通量 感热 潜热 海洋 夏季 

分 类 号:P728.2[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