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惠萍[1] 莫玉兰[1] 吴钢[1] 冯艺萍[1]
出 处:《医学文选》2006年第3期551-553,共3页Anthology of Medicine
摘 要:全身麻醉药(简称全麻药)可产生镇痛、镇静催眠、意识障碍、肌肉松弛、抑制应激反应等作用,但其作用机制至今仍未明了。人们对其已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脂质学说”、“临界容积学说”、“相转化学说”、“热力学活性学说”、“突触学说”及最近的“蛋白质学说”等诸多假说。这些假说均有一定的实验依据,均能解释一些麻醉现象,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均不能全面、确切地阐明麻醉药的作用机制。其根本原因,一是中枢神经系统(CNS)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以及神经网络联系的连续性;二是全麻醉药作用机制的多样性,不仅不同全麻醉药的作用机制不尽相同,同一全麻药也可能作用于多个靶位、有多种机制。基于其作用机制的复杂化,必须进行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研究。本文仅就全麻药的镇痛催眠作用与阿片受体、NMDA受体、BZ受体和士的宁受体的关系作一论述。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