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允芬[1] 于贵瑞[1] 温学发[1] 王迎红[2,3] 宋霞[1] 李菊[2,3] 孙晓敏[1] 杨风亭[1] 陈永瑞[1] 刘琪璟[1]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2]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094 [3]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出 处:《中国科学(D辑)》2006年第A01期91-102,共12页Science in China(Series D)
基 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编号:G2002CB412501);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编号:KZCX1-SW-01-01 A2;KZ-CX-SW-01-01B-0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主干科学计划项目(编号:CX10G-E01-03-05)共同资助
摘 要:作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网络(ChinaFLUX)的组成部分,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对千烟洲中亚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CO2通量进行了长期观测.本研究集中探讨了千烟洲人工林2003年和2004年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NEE)、生态系统呼吸(Re)和总生态系统CO2交换量(GEE)的季节变异特征及其源汇状况与强度.研究结果表明:(i)NEE,Re和GEE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且密切相关,冬季和干旱期量级较低而夏季量级较高.(ii)光照、温度和水分条件是控制千烟洲人工林生态系统NEE,Re和GEE季节动态的主导因素.光照是控制NEE的主要因素,而温度和水汽压差共同影响着NEE,但水汽压差对NEE的影响作用更强.在适宜光照条件下,干旱胁迫会造成千烟洲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吸收的适宜温度范围明显降低.温度和降水的协同作用共同控制着Re.(iii)2003年和2004年千烟洲人工林生态系统NEE,Re和GEE分别为-387.2和-423.8 g C·m-2,1223.3和1442.0 g C·m-2,-1610.4和-1865.8 g C·m-2,这表明千烟洲人工林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碳吸收能力.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7.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