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系统型思维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杨雨[1] 白寅[1] 

机构地区:[1]中南大学文学院

出  处:《新疆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88-94,共7页Social Sciences in Xinjiang

摘  要:按照认知理论的观点,对作品的解读实际上就是批评者构建意义系统的过程。这一系统是个复杂而丰富的认知—判断体系。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突出地体现了这种系统型思维。就横向而言,它把文学作品同其他意识形态领域的精神产品联系起来,把文学活动同其他人类活动联系起来;就纵向看,它把文学作品看成是历史系统和意义系统的统一:作为历史的系统,它特别重视作品间的相互传承和影响;作为意义系统,它重视文本内部的多层象征和隐喻。纵向的系统型思维对作品的解读路径又分为上位路径和下位路径两种取向;上位取向服从于比它更上一层系统的规律;下位取向主要是把一个作品看成一种由这样三层意义构成的寓言系统:一是文字词典意义,二是隐含的比喻意义,三是由比喻意义而导致的读者更深层次的联想。

关 键 词:系统型思维 言外之意 以少总多 多层象征 

分 类 号:I206.2[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