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徐江雁[1]
机构地区:[1]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所,100700
出 处:《北京中医》2006年第10期587-589,共3页Beij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基 金:北京中医管理局20世纪北京中医发展史研究.课题号:02-03JP07.
摘 要:孔伯华(1885-1955年),名繁棣,山东省曲阜县人。少时随祖父宦游,秉承家学,14岁时,因母病医药无效,就定下“不求科考举子业、专攻医学志在济人”的决心。1910年受京师之邀来到北京,在京悬壶应诊,投无不效,名噪京师,被人称为“京城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在临床及学术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擅长治疗温病,由于善于运用石膏,人们又称其为“石膏孔”。对《内经》病机十九条关于火与热的论述有独特的发挥,他推崇金代刘河间“寒能胜热、辛凉解表”及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思想。重视脾胃的功能,强调重视肝脾关系,认为脾湿与肝热是湿热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在认识上形成了“湿热彰盛”的湿热病学说。孔伯华一生忙于治病救人,无暇著述,去世后由后人将其经验整理为《孔伯华医集》出版。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