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志鹏[1]
机构地区:[1]敦煌研究院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出 处:《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561-564,共4页Journal of Huaiyin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 金: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敦煌佛教歌辞的源流及其对唐宋诗歌的影响"(05BZW018)
摘 要:敦煌歌辞是魏晋六朝以迄隋唐五代乐舞流行的产物,也是唐代歌辞的一部分。而敦煌佛教歌辞在敦煌歌辞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可以说是敦煌歌辞的主体。由于佛教在对广大民众的教化过程中十分注重声乐的作用,佛教与歌辞一直有着密切的关系。敦煌佛教歌辞的调名较多地采用民间乐调,形式多为长篇联章,内容重视铺叙,并表现出较强的音乐性。从敦煌佛教歌辞对民间流行的俗曲乐调的大量应用来看,唐代佛教教化的对象重在民间。The odes of Dunhuang were the popular production and one part of Tang dynasty's odes.Among them,the Buddhist odes were dominant,which emphasized the function of vocality and adopted many folk melody,figure-length format,narrative content and strong music character.The application of folk popular melodies in Buddhist odes shows that most Buddhists existed in the civilian of Tang dynasty.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2.16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