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谷达
出 处:《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96年第6期403-408,共6页World Notes on Antibiotics
摘 要:在沉没生长期间,许多丝状真菌可以以游离菌丝或菌丝球的形式生长,它取决于许多因素,如培养基的pH、输入功率、接种孢子浓度、表面活性剂的存在等.菌丝球形成背后的确切机制还不清楚,可能随菌种的不同而异,甚至可能随菌株的不同而异.然而,成球微生物传统上认为有两种类型:(1)凝聚型和(2)非凝聚型.对于凝聚型来说,培养早期孢子先凝聚,萌发后逐渐发育成菌丝球.而对非凝聚型,由单个孢子就可发育成球,如最近King等对链霉菌菌种所考察的那样,产黄青霉(P.chrysogenum)一般认为是非凝聚型,但也观察到由菌丝单元发育成为菌丝球.最近Thomas和同事指出,在产黄青霉沉没培养期间由菌丝单元结团形成了松散的菌丝团块.因此,产黄青霉的菌丝球很可能是一些菌丝单元结团形成松散团块的结果,由于团块中菌丝生长而逐渐成为有致密核的球.菌丝单元结团取决于菌丝单元的特性,如总菌丝长度、分枝形式和细胞壁表面结构,以及环境条件,如培养基成份和作用在团块上的剪切力.因此,在菌丝球形成的研究中需要包括对孢子发育或游离分散菌丝过程的分析.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