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简敏[1]
机构地区:[1]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430072
出 处:《新闻前哨》2007年第1期43-45,共3页Press Outpost
摘 要:中国报纸分设副刊可以上溯到1875年上海《申报》在新闻版面之后公开征求“骚人韵士”的“短什长篇”,刊登“天下各名区竹枝词及长歌纪事之类”。1911年,《申报》设《自由谈》,并将之作为一个长期的栏目固定下来,由此,副刊正式定型。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一开始就是与报纸副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文化运动中的四大副刊——北京的《晨报副镌》、《京报副刊》;上海《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名家荟萃,佳作不断,共同形成了中国文艺副刊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这时副刊摆脱了“报屁股”的味道,开创了不同于早期消闲趣味的新气象,由此也奠定了文学与副刊的紧密关系,开辟了文学依靠报纸进行大众传播的新渠道。副刊甚至被看成是“作家的摇篮”,以至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副刊就等同于文学专刊。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卢新华的《伤痕》发表于1978年8月11日的《文汇报》。直到上世纪80年代,副刊仍然是发现新人、发表佳作最重要的阵地之一。但90年代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青年报》的副刊“绿地”取消,随后很多报纸都取消了文艺评论的版面;没有取消副刊的报纸也开始由过去的文学性向新闻化、趣味性转向,刊发的文学作品数量有限,相关的文艺评论更是凤毛麟角。现在,不少作家把在副刊发表文章看作“有失身份和损害文学品质的行为”。①副刊培养文学,培养作家的功能已基本消失,这是为什么呢?副刊新闻化是否意味着文学从报纸上消失?这对文学传播又有什么影响呢?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