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肖建华[1]
机构地区:[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出 处:《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8-15,共8页Social Sciences Abroad
摘 要:对于“大众文化”,西方学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批判者认为其是“欺骗群众的启蒙精神”,是肤浅文化的同义语,是美国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入侵,是民间文化的灾难。辩护者则认为,对大众文化的这些非难关系到一系列价值标准的判定,大众文化和趣味标准不应由意识形态的制造者来决定,大众文化与其说是将艺术降格为商品世界的符号的再生产,不如说它是一个转折点,即终结了旧的文化形式,并将符号和消费引入自身地位的界定之中。所以,传统的批判理论指责大众文化被框定在极度的消费主义之中,风格千篇一律的刻板单调和平庸陈腐,是无的放矢。大众文化或许同样可以对高雅文化说,它事实上什么也不缺。大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下层文化。大众用两种基本方式来对待自己的下层性:一是逃避;二是对抗。两者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并且都包含着快乐和意义的相互作用。在逃避中快乐多于意义,在对抗中则意义比快乐更为重要。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表现为全球文化一体化和单一化的趋势,对人生深度、意义深度的消解,对艺术的神圣性、超越性的消解。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