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苏普玉[1] 陶芳标[1] 孙承业[2] 朱秋鸿[2] 周晓蓉[2]
机构地区:[1]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合肥230032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
出 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年第3期301-304,共4页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基 金:科技部科研院社会公益研究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04DIB1J037)
摘 要:群体性癔症(癔病)/群发性癔症/集团性癔症(mass hysteria),又称为群体性(群发性)心因性疾病或群体性社会性疾病以及流行性癔症,是由强烈情绪反应或心理暗示激发的急性流行性精神障碍,多见于情感不稳定的儿童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其发生均是在“特定背景”下由于集体接触某生疏物品或药物、食用某种食物、吸入某种气体、目睹或听说某种恐惧的情景而诱发。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定的躯体症状,个体可表现为癔症性精神障碍(分离障碍)和癔症性躯体障碍(转换障碍),患者缺乏支持主诉或阳性症状的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证据,无器质性病变,神经系统检查正常,无病理反射。学校是主要的集中学习和生活场所,由于儿童青少年心理结构不稳定,心理发育尚不成熟,缺乏独立的思考识辨能力、对突发事件的承受能力差,当应激事件发生引发学生原始应激反应后,往往对情景做出过度评估,并出现相应的心身反应,易造成大脑皮质超限抑制,使皮层下功能增强,并且持续精神紧张又在大脑皮层出现兴奋灶,引出负诱导,出现精神、感觉及运动异常,诱发学校群体性癔症。但是,学校群体性癔症发生的初期往往容易误诊,给控制带来极大的困难,所以学校群体性癔症一旦暴发对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儿童青少年本身就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