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白洁[1]
出 处:《艺术百家》2007年第2期135-136,107,共3页Hundred Schools In Arts
摘 要: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嵇康占据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其代表作《声无哀乐论》一直引起后人的关注和争议。在《声无哀乐论》中,他不仅赋予音乐艺术绝对独立的品格,而且空前强调了音乐活动中审美主体的地位和作用。这些观念对魏晋以来的艺术理论、特别是审美理论的发展,具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对《声无哀乐论》中所体现的嵇康的音乐审美主体观的内涵、产生根源及理论意义进行探讨。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