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出 处:《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1-1,共1页Hubei Social Sciences
摘 要: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理学博士、博士后郝晓光自上世纪80年代起,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理论进行了持续研究。在本期《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是回答“剩余价值学说过时论”的最好方法——试论剩余价值范畴的二重性》一文中。针对“剩余价值学说过时论”,作者提出不仅要从政治经济学、而且要从哲学上去研究和发展剩余价值学说的全新观点。作者认为,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劳动力商品受生产关系的束缚不能参与商品的一般交换,劳动力价值等同于劳动者生活资料的价值,是雇佣资本的附属品,这时,劳动力价值是一种“相对生产关系的商品价值”,与这种劳动力价值对应的是一种“相对生产关系的剩余价值”。然而,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高级阶段,劳动力商品冲破生产关系的束缚走向市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劳动力不再是特殊的商品,劳动力价值取决于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成为资本的一般形式,这时,劳动力价值是一种“相对生产力的商品价值”,与这种劳动力价值对应的则应是一种“相对生产力的剩余价值”。用“劳动力价值二重性”的观点来消除“劳动力价值等于劳动者生活资料价值”的假设,用“剩余价值二重性”的观点来消除剩余价值等同于剥削的假设,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就不会仅停留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背荣上。这样,就为用剩余价值学说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方式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关 键 词:社会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社会生产力发展 剩余价值范畴 剩余价值学说 劳动力价值 劳动力商品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分 类 号:F014.39[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