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吴亚生[1] 姜红霞[1] Yang Wan 范嘉松[1]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2]Department of Geology,Wichita State University,1845 Fairmount,Wichita KS 67260,USA
出 处:《中国科学(D辑)》2007年第5期618-628,共11页Science in China(Series D)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472015);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批准号:053102);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项目资助
摘 要:紫云长兴期生物礁顶部的下三叠统Hindeodus parvus带产小球状微生物化石,其大小一般在0.15~0.30mm,中空,内部一般为微亮晶方解石充填,壁为泥晶质.它们一般呈圆球状,均匀散布于泥晶基质中,数量可以密集、丰富、或极少.没有腹足类或底栖双壳类共生,但可以有介形虫或/和藻席共生.岩石中细小草莓状黄铁矿的存在说明这种微生物生活于缺氧环境.在一些剖面上,这种微生物岩的上下地层为富含小腹足类和小虫孔化石的泥晶灰岩.这种小球状微生物的分布严格限于发育到大绝灭开始的生物礁礁顶的浅水环境,并且不在深水表层水体出现,表明这种微生物是底栖生活的,并且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其大小超过所有的球状的细菌和蓝细菌化石,不能归入这两个门中.根据其大小、形态、古生态特征、钙化特点,推测它可能属于低等绿藻,特为其建立一个新属种:Ziyunosphaeridium sinensis gen.etsp.nov.(中华紫云球藻)(新属新种).迄今已描述的H.parvus带的微生物岩可分为6种类型:(1)多孔泥晶结构的灰岩;(2)囊状化石的微生物岩;(3)含树枝状体的岩石;(4)小球状低等绿藻化石(紫云球藻)有关的岩石;(5)小球状蓝细菌化石有关的岩石;(6)叠层石.紫云球藻有关的微生物岩只出现在生物礁发育到二叠纪末大绝灭开始的那种极浅水的剖面的界线地层中.其他的微生物岩也形成于浅水环境,但比紫云球藻微生物岩形成的水体可能要深些.早三叠世的微生物岩与通常意义的生物礁在形成机制和环境意义上有本质的不同,因而不应该当成生物礁岩.那种因为早三叠世微生物岩的存在而认为二叠纪的生物礁生态系延续到中生代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关 键 词:微生物岩 生物礁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 集群绝灭 二叠纪末
分 类 号:Q913[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17.15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