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届日本循环协会年会选萃(二)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李霞[1] 

机构地区:[1]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出  处:《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7年第8期14-15,共2页China Medical News

摘  要:临床上40%的慢性心衰(HF)患者死于猝死,主要由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颤等引起。多数学者认为,慢性心衰时心律失常的发生主要与心肌电学特性改变和解剖结构重构有关,具体机制涉及心脏负荷过重和心肌过度拉伸引起的离子通道变化、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以及细胞内调控机制如ryanodine受体和Na^+/Ca^2+交换机制等。

关 键 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YANODINE受体 Na^+/Ca^2+ 致命性心律失常 年会 协会 循环 日本 

分 类 号:R541.61[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