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素民[1]
机构地区:[1]华侨大学阿奎那与中世纪思想研究中心
出 处:《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3期127-136,共10页Studies in World Religions
基 金: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托马斯.阿奎那神学伦理学的‘人学’解读"(项目编号月日2006B056);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解放’视域中的理论对话--马克思主义与新托马斯主义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JA6006S);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中世纪意志自由的神圣与世俗之境"(项目编号2006039037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卡尔·马克思把以自由人为目标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看作是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与理想构思;托马斯·阿奎那所谓的"人的全面自由"本质上是"蒙恩"之人的精神灵性向着无限终极实在的自由翱翔。两种观点共同指向人存在的内在诉求——神圣与世俗的共构。解放与救赎在某种意义上是相通的。对人的自由与解放、内在与超越的关注与期许是两位思想家的共同理想。人的全面自由、解放就是从肉体到精神的通透的、彻底的摆脱桎梏——无论是共产主义与人存在的自由之境,还是基督救赎与人的存在的神恩之境,都将是一个向着终极目标、终级理想迈进的永恒开放的过程。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