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黄耀祥[1]
机构地区:[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出 处:《广东农业科学》1990年第4期3-7,共5页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摘 要:建国以来,认真贯彻“生态育种”战略性决策,开展“株型育种”。从1956年开始应用矮性基因源矮仔占4号,1959年育成我国第一个人工矮化早籼良种广场矮。60年代又相继育成珍珠矮和广陆矮等10多个矮秆新品种,继之又育成光能利用率高、对稻瘟病有良好抗性的朝阳早18和丛型3号。70年代起开展“创造新的水稻高产群体生态类型——“丛化育种”工作,育成桂朝2号、双桂、和丛芦51等高产良种。80年代,以选育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为目的,根据三性分离重组原理育成的七山占,适于早晚两季兼用,高产、多抗、品质特优;中熟早籼丛黄占,具有优质高产抗病。认为在保持半矮秆或丛生快长类型的综合优良性状特别是有效穗较多的前提下,主攻大穗多粒;高结实率和饱满充实度,高指标地提高穗重,是有效的途径。育成的产量比杂交稻汕优63高的(特高产品种特青,以及新桂、双青、密粒、丰收18、望稻和新秀等)半矮秆早长型多抗高产品种,已证实其可行性。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