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总体史”的中国文学史及其观念确立——兼论需要怎样的《中国文学批评史》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汪涌豪[1] 

机构地区:[1]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出  处:《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113-116,共4页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摘  要:在新的时代、新的时期、新的任务面前,要繁荣与发展学术文化,必须高度重视传统的基础的学科建设。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就是这样的学科建设。在20世纪,已出版的各类文学史著作,总数已突破二千种。从数量上看,是可以称之为学术繁荣的。但学术界对此并不满意,真正为学者们所认同的文学史著作尚属凤毛麟角,一些有识之士呼吁文学史研究和教学亟待改革,期盼既有分量又能给人耳目一新的中国文学史著作问世。本刊约请三位学者,就文学史研究发表真知灼见,名曰"文学史观笔谈"。董乃斌教授的文章提出方法、资料和观念是文学史研究的三大要素,但处于关键地位的是观念。观念的变化带来了新课题,新课题的提出促进了资料的发掘,新资料的介入又打开了新视野,引发了新思路,形成了新观点,这样的研究必然填补文学史研究的不少空白。董文还提出要重视"非史之史",即那些具有文学史性质而不以文学史命名的专题研究著作,显然它是值得提倡的文学史研究的一种新形式和新动向。王齐洲教授的文章提出古代文学观念是古人对于文学的认识,对它的理解和评价必须遵循历史的维度,放在历史语境。所谓历史的维度,就是要用历史的眼光去观察它,用历史的观念去理解它,用历史的方法去研究它,用历史的态度去评论它。历史语境的建构,对于理解各种文学观念的具体文化内涵是至关重要的。学术研究者应具有才、学、识、德的综合素质,把"史法"和"史意"结合起来,这样古代文学观念的研究定然会有崭新的局面。汪涌豪教授的文章鲜明提出作为"总体史"的中国文学史及其观念的问题,他指出今天的文学史、文学批评史研究应该从"观念史"向"总体史"转进,以一种"整合的历史观",既引入文化史、乃至文明史的思考维度,重视对大跨度和结构性问题的研究,又引入

关 键 词:《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史》 总体史 背景介绍 作品分析 评价标准 复古 

分 类 号:I206.2[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