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早白垩世真蕨植物原位繁殖器官特点  被引量:5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邓胜徽[1] 陈芬[2] 

机构地区:[1]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3 [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出  处:《科学通报》1997年第14期1536-1538,共3页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摘  要:中国东北地区早白垩世植物群十分繁盛,已记录200种以上,其中真蕨纲累计已发现近百种之多,是植物群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且多具显著的地层时代意义,以往在有关植物群的研究过程中也对这一类群进行了大量形态描述和部分属种繁殖器官的研究,但专门性研究较少.近年作者对产于我国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海拉尔盆地、霍林河盆地、平庄-元宝山盆地、辽宁铁法盆地、阜新盆地、吉林辽源盆地和黑龙江鸡西盆地等下白垩统的真蕨类,重点对保存的繁殖器官的10科17属35种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划分为三缝孢和单缝孢两个类型.本文列举各类型的代表及其主要特点.

关 键 词:早白垩世 真蕨 原位繁殖器官 

分 类 号:Q914.82[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Q914.653[生物学—古生物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