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廖群安[1] 李德威[1] 袁晏明[1] 储玲林[1] 卢炼[1]
机构地区:[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院,武汉430074
出 处:《中国科学(D辑)》2007年第12期1579-1587,共9页Science in China(Series D)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0572113);中国地质调查局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批准号:2005CCV05600);1:250000地质调查项目(批准号:20001300009231)
摘 要:在西藏高喜马拉雅(HHM)定结地区和北喜马拉雅(NHM)的拉轨岗日一带,发现有大面积分布的花岗质片麻岩,分别侵入于聂拉穆群的麻粒岩-角闪岩相和拉轨岗日群角闪岩相的变质沉积岩中.这些花岗质片麻岩原岩主体岩性相当于过铝质的二长花岗岩,野外地质特征反映为上述基底变质岩深熔的产物.2个不同产地的花岗质片麻岩中所含的锆石在结晶形态和内部结构上非常相似,大部分锆石为柱状的自形-半自形透明晶体,发育有很窄的振荡生长环带,具有岩浆锆石的特征.少部分锆石中含有粒度大小不等的残留锆石核,其幔部仍主要为具振荡生长环带的岩浆锆石.用SHRIMP方法对锆石进行了U-Pb定年,获得HHM和NHM花岗质片麻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1811.6±2.9)和(1811.7±7.2)Ma,与广泛分布于小喜马拉雅,年龄介于1815~2120Ma之间的花岗质片麻岩的年龄基本一致但略偏新.两个不同产地花岗质片麻岩锆石核部的残留锆石的年龄>(2493.9±7.0),(2095.8±8.8),(1874±29)Ma,显示了古元古时的其他可能重要热事件时间和聂拉木群、拉轨岗日群原岩的下限年龄(新于(1874±29)Ma).这些结果说明,喜马拉雅的不同构造单元具有相同的印度结晶基底,而不支持HHM和NHM是泛非造山事件的增生地体的说法,同时高喜马拉雅具与小喜马拉雅相同或较年轻的基底也与当今较流行的喜马拉雅造山模式,如低黏度的中地壳挤出模式和造山通道模式不吻合.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