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高原地表能量和边界层结构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2

Modeling of Near Surface Energy and Characteristic of Boundary Layer in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李茂善[1,2,3] 马耀明[4,1] 吕世华[1] 胡泽勇[1] Ishikawa Hirohiko 马伟强[1] 孙方林[1] 宋敏红[1]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西部气候环境与灾害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 [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3]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京都611-0011 [4]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100085

出  处:《高原气象》2008年第1期36-45,共10页Plateau Meteorology

基  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231,KZCX3-SW-33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20140126);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开放课题“藏北高原地表能量和边界层结构的数值模拟”;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0552681001)共同资助

摘  要:利用耦合了NCAR LSM陆面过程的中尺度模式MM5V3.7和2002年8月CAMP/Tibet加强期的观测资料,对藏北高原地区地气交换过程进行了48 h模拟研究。模式较好地模拟了该地区的山谷风环流;并将模拟的地表通量在中尺度区域上与NCEP/NCAR全球大气再分析格点资料(NNRP)获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同时也与单站的实测值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模拟的地表通量与NNRP得到的结果比较吻合,同时可以得到雨季时藏北、藏东地区潜热通量大于感热通量,而高原西部感热通量大于潜热通量,这与观测试验分析结果一致;与单站试验结果比较,模拟的感热通量与实测值一致,潜热通量的模拟值和实测值有一定差别。模拟的边界层位温廓线与实测值比较,模式模拟的对流混合层和夜间残留层都与实测结果吻合,但模拟的混合层高度较实测值高。由此来看,中尺度模式MM5V3.7能够较好地模拟藏北高原的地表能量和边界层结构特征,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陆面过程和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Using the NCAR MM5V3. 7 atmosphere model coupling NCAR LSM land surface model and 2002 CAMP/Tibet IOP data,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in the northern Tibet wa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of simulation were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observations on the mesoscale or single station. Potential temperature profile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observed; the convective layer height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bserved. We need adjust the scheme of land surface process and physics process parameterization to improve the climate model simulations over northern part of Tibet.

关 键 词:地表能量 边界层结构 数值模拟 藏北高原 

分 类 号:P404[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