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谭继和
出 处:《四川省情》2008年第3期49-50,55,共3页Data Inside
摘 要:四川历来是富庶悠闲、别有洞天的旅游佳境,被古人誉为"优游天府"。"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于公元669年5月"自长安观景物于蜀",写下了"入蜀纪游诗三十首",这是目前我们所知的巴蜀旅游史上以旅游为目的地、个人旅游的最早记录。在他之后,诗圣杜甫入蜀,带着中原人的文化眼光,忽然感到蜀中是山川习俗迥异的"别一世界"。直至19世纪末,法国人古德尔孟入蜀,还写下了这样的观感:"入四川更惊其人工生产:入其野,桑麻遍野,井井有条,其农之勤可知。入其市,人工制造的物品,陈列满场,且发运他省者相望于道。此等绝妙未经开辟的舞台,如加点缀,即可成为一东方的巴黎。"近代白屋诗人吴芳吉据此写《竹枝词》,称颂"成都富庶小巴黎"。把成都称为"东方的巴黎",就是从这里来的。成都还有个"小北京"的雅号,这是茅盾在抗战期间入蜀的时候给的。他认为成都如北京一样,是个"民族形式的大都会"。上述这些看法表明,巴蜀历来是块神奇特异的地方,是与中原景观绝不相同的"绝域殊方",是天府的仙境,宇宙的绝观,所以从古到今都能引起海内外游客文化心理上的特殊新鲜感受。这种历代人都共同认同的"优游天府,宇宙绝观"的观念形态,一经成为连续性的传统,就变成了今天一笔无与伦比的无形旅游遗产,值得我们珍视。为此,本刊将分五期连续刊登著名学者、巴蜀文化专家谭继和先生的"天府神游"系列散文。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1.24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