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罗文军[1]
机构地区:[1]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讲师
出 处:《写作》2008年第5期3-5,共3页Writing
摘 要:爱尔兰诗人叶芝在《叶芝全集》序言中认为,诗人“绝不会直截了当地与人交谈,就像在餐桌上与某人谈话那样,这里总有变幻莫测的场面”,这一说法无疑显示出诗歌创作中意象虚拟的存在和重要性。没有虚拟,何来“变幻莫测”呢?意象虚拟,使诗歌可以超越具体物象、具体时空和具体情境的限制,从而使诗歌不是对一件事情的复述或者素描,也非是简单的嚎啕大哭或者干瘪瘪的思想传授。它一方面是诗歌创作不可或缺的艺术手法和必然存在的现象,但另一方面,若我们没有把握好其中的限度,诗歌创作也必然会沦为作者一厢情愿的独诉,读者只会认为这是诗人在胡言乱语,从而根本不买诗歌的账。那么,意象虚拟究竟怎样才能契合,或者说较有可能地栖息于读者接受与创作者诗意表达的交融点上呢?意象虚拟的限度在创作中究竟能到达多远呢?本文就此试作讨论。
关 键 词:诗歌创作 虚拟 意象 读者接受 艺术手法 诗意表达 创作者 诗人
分 类 号:I207.22[文学—中国文学] TP391.9[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