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何岚[1] 黄国英[1] 田宏[1] 石赟[1] 俞岑妍[1]
机构地区:[1]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血管中心,上海200032
出 处:《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年第6期454-455,共2页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Pediatrics
基 金:国家十五攻关计划(2003BA720A10)
摘 要:目的探讨自主神经调节系统在血管迷走性晕厥(VVS)中的作用。方法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选择40例临床诊断为VVS的患儿进行HUTT(基础或基础+激发试验),同步监测实验者平卧位、倾斜后1、3、5、10、15、20、25、30、35、40、45min或者晕厥发作时以及恢复平卧位后的血压、心率变化值;利用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进行心率变异分析。结果40例HUTT实验组,23例为阳性,心脏抑制型(CI组)2例,血管抑制型(VD组)10例,混合型(MX组)11例,记录平卧位至倾斜位时(T1)、倾斜位全程(T2)与恢复平卧位至实验结束(T3)三点的心率变异指标变化。VD组的LF/HF的值在整个试验过程中(T1-T2-T3)始终是升高的(P=0.002)。T1时两组的RR、SDNN、rMMSD的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时两组的SDNN、rMMSD值均较平卧时降低,阳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5)。至T3时,阴性组的rMMSD值又逐渐升高,与T1相仿,阳性组虽有所升高,但是仍然明显低于T1时(P=0.035)。VD组的SDNN值在倾斜后持续降低并始终<100ms(P=0.023)。结论VVS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符合Bezold-Jarisch反射的3个阶段,但各亚型间的变化程度不尽相同,提示VVS患者的迷走神经活性较强,心率变异频域指标较时域指标能够更好地反映VVS患者心脏迷走神经张力的改变。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