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土化角度看“十七年”乡村题材小说语言的意义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贺仲明[1] 

机构地区:[1]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  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89-96,共8页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  金:国家社科项目"中国新文学与农民关系之研究"(05CZW014)阶段成果;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6-0509)成果

摘  要:新文学语言在创始之初受到西方翻译语和传统文言文的很大影响,要走向成熟,必须经历本土化的转换和完善。"十七年"乡村题材小说大量运用农民口语,叙述语言上也与农民生活语言相接近,并初步将农民语言与翻译语和文言文相结合,取得了较好效果。虽然它还存在着艺术性较弱、方向单一等缺陷,但对于促进乡村题材文学与乡村生活的一致,尤其是促进新文学语言吸纳农民语言,完成本土化的过程,起到了很好的积极作用。

关 键 词:本土化 “十七年”文学 乡土 语言 

分 类 号:I207.42[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