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黄劲松[1]
机构地区:[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200011
出 处:《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7年第6期515-516,共2页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
摘 要:1905年,Codivilla首次报道了股骨粗隆下截骨与跟骨牵引延长下肢。1939年,Abbott和Sauders开始应用外固定支架进行肢体延长,但因并发症太多,未能得到普遍应用。1963年,Wagner介绍了皮质骨截骨后牵拉延长,其间隙以松质骨移植并内固定的方法,具有较高的成功率。Ilizarov于五十~六十年代,设计了一种环形外固定器用于骨延长,并倡导了骨膜下皮质截骨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87年,意大利学者De Bastiani首先提出了骨痂牵拉(Callotasis)的概念,即在骨干截骨后延迟一段时间,待纤维骨痂形成后再行牵拉延长,加速了骨愈合时间,降低了骨不连的发生率。目前,截骨后逐渐牵拉骨痂,即高频率、小幅度牵拉骨痂已成为当今骨骼延长的最常用技术,许多学者对此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