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罗岗[1]
机构地区:[1]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 处:《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226-233,共8页Jiangxi Social Sciences
摘 要:近年来对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的研究,有某种"去政治化"的趋势,具体表现为:或从微观上发掘左翼电影与鸳鸯蝴蝶派电影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把它们共同归于"商业化"氛围的同时取消了政治的作用;或从宏观上强调上海作为中国电影的发源地,其深厚的电影文化积累滋养了左翼电影,同时也软化了它的政治锋芒,甚至认为电影文化传统起到了某种纠正政治偏颇的作用……上述研究确实对我们在更宽广的背景下重新理解"左翼电影"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但问题在于,如果取消了左翼电影的"政治性",那么,它在中国电影历程中的独特地位该如何来界定呢?本文认为,上海电影文化以及鸳鸯蝴蝶派电影固然对左翼电影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可是,左翼电影却因一种新的"政治"视角介入,超越了当时的商业电影,"回溯性"地将上海电影文化中的"潜力"激发出来,从而创造了中国电影历史上的高峰。本文以左翼电影中较有代表性的《神女》为例,对些进行了分析和阐明。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