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封堵治疗小儿膜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林惠泉[1] 付思源[1] 张家祥[1] 

机构地区:[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儿科,福建漳州363000

出  处:《海南医学》2008年第9期88-89,共2页Hainan Medical Journal

摘  要:目的探讨膜部室间隔缺损(PWVSD)的导管封堵介入治疗的方法并评价其效果、安全性。方法超声心动图确诊的小儿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25例,均在X线透视及造影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指引下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术后24小时,1、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分别TTE、ECG和X线胸片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5例PMVSD造影测量VSD直径3~7(3.5±1.5)mm,选择封堵器直径5~10(平均6.5±1.8)mm。术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无急诊手术病例。术后即刻造影或TTE显示1例VSD存在残余分流,6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1例出现封堵器移位,经胸外科手术关闭VSD,其余病例无残余分流和再通,心室内径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肺动脉压下降。技术成功率为96%。结论应用封堵器经导管置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损伤小、成功率高等优点,是适合于儿童合适类型PWVSD的介入方法。

关 键 词:先天性心脏病 膜部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分 类 号:R541.1[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