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_(40)/CD_(40)L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临床预后与治疗中的意义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田报春[1] 李舍予[2] 王晗 廖邦华 张明智[2] 

机构地区:[1]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2]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出  处:《基层医学论坛》2008年第10期355-356,共2页The Medical Forum

摘  要:CD40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家族成员,遗传高度保守,位于人染色体20q11-13位,广泛表达于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B细胞、单核细胞等。而CD40L(CD40ligand,CD152)则是TNF超家族成员,为Ⅱ型跨膜蛋白,位于人染色体Xq26.3-Xq27.1位,表达于CD4T细胞、肥大细胞等。当血小板激活时,CD40L在数秒至数分钟内即转移至细胞膜上,而在细胞膜中的蛋白酶(如金属蛋白酶、metalloproteinease、MMP等)的作用下,CD40L又可形成可溶性三聚体sCD40L(soluble CD40L),以游离形式存在于血浆中。

关 键 词:CD40/CD40L 临床预后 发病机制 冠心病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血小板激活 金属蛋白酶 治疗 

分 类 号:R541.4[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