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里海盆地的地球动力学演化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Jan Golonka 李会宪(译) 宋建平(校) 白振瑞(校) 

出  处:《石油地质科技动态》2008年第4期4-23,共20页Science &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Petroleum Geology

摘  要:南里海盆地是三叠纪以来欧亚板块、印度板块、阿拉伯板块以及多个小板块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有多个小板块拼贴到欧亚古陆边缘,使古特提斯洋关闭。到侏罗-白垩纪,在庞蒂得斯(Pontides)、外高加索和伊朗板块以南的这一新的陆缘上发生了北倾的俯冲作用。这个俯冲带的海沟拉张(trench-pulling)效应引起了裂谷作用,产生了大高加索-原型南里海的弧后盆地,其宽度在晚白垩世-古近纪初达到了最大值。在始新世,小高加索、萨南达季(Sanandaj)-锡尔詹(Sirjan)和莫克兰(Makran)等板块被缝合到外高加索-塔莱什(Talesh)-南里海-卢特(Lut)板块体系之上。俯冲带则跳跃至西徐亚(Scythian)-图兰(Turan)板块边缘。南里海在渐新世-新近纪经历了重新组合。南里海微陆块(SCM)的向北移动导致了SCM和厄尔布尔士(Alborz)板块之间的裂谷作用。南里海盆地的西南部发生了重新开启,而其西北部的规模则逐渐缩小。在渐新世-早中新世,在南里海盆地沉积了迈科普(Maikop)组烃源岩。印度和卢特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导致了中亚地区的变形,并产生了北西-南东向的扭断层体系。侏罗-白垩纪弧后体系消亡洋壳的残余部分以及第三纪的消亡洋壳,都被锁定在邻近的大陆板块和造山带之间。在上新世-第四纪堆积的厚层磨拉石型沉积物不但提供了储集岩,还为烃源岩的埋藏和成熟创造了条件。

关 键 词:地球动力学演化 海盆地 侏罗-白垩纪 欧亚板块 印度板块 裂谷作用 阿拉伯板块 古特提斯洋 

分 类 号:P544.4[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