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种大豆粒形性状的QTL定位  被引量:7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梁慧珍[1] 王树峰[1] 余永亮[1] 王庭峰[1] 巩鹏涛[2] 方宣钧[2] 刘学义[3] 赵双进[4] 张孟臣[4] 李卫东[1] 

机构地区:[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国家大豆改良中心郑州分中心,河南郑州450002 [2]海南省热带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所,海南三亚572025 [3]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山西汾阳032200 [4]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51

出  处:《河南农业科学》2008年第9期45-51,共7页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2008CB117005);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0612001800);国家支撑计划(2006BAD521B01-3)

摘  要:利用晋豆23和灰布支杂交构建的F13代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的474个家系为作图群体,构建了一个含有231个SSR标记的SSR图谱。通过一年两点的随机区组田间试验和分子标记分析,研究了大豆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长厚比和宽厚比6个重要粒形性状。相关分析表明,同一性状两地点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粒长与粒宽、粒宽与粒厚、长宽比与长厚比、长厚比与宽厚比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粒长与长宽比和粒长与长厚比呈显著正相关,粒厚与长厚比和粒厚与宽厚比呈极显著负相关、粒厚与长宽比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通过500次排列测验分别确定各性状的LOD阈值,在汾阳和郑州2种环境条件下共定位了33个QTLs,其中粒长共检测到7个QTLs,粒宽共检测到3个QTLs,粒厚共检测到3个QTLs,长宽比共检测到6个QTLs,长厚比共检测到9个QTLs,宽厚比共检测到5个QTLs。这些QTLs在染色体上分布不均匀,具有集中分布的特点,分别位于A1,B1,B2,D1a,D2,F_2,G,I,J_2和O染色体上。研究表明,大豆粒形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可能源于控制数量性状的QTLs位点间的相关。

关 键 词:大豆 粒形性状 QTL 

分 类 号:S565.1[农业科学—作物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