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晓红[1]
机构地区:[1]中山大学中文系
出 处:《学术研究》2008年第9期140-146,共7页Academic Research
基 金:吴承学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文体的基本理念"(项目编号:04BZW032);广东省重点科研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体学体系"(项目编号:03JDXM75001)的部分成果。
摘 要:八言诗汉代已有记载,西晋时佛经中有八言偈颂,北周庾信以八言制作乐府《角调曲》,其时的道教文献中也有协韵讽诵的八言歌章。然而在唐、宋、元、明的诗歌中,却罕见全章的八言诗作。清代翟灏有意识地创作八言等长句诗,亦未获得发展。这些仅存的八言作品,透露出文学史上发展八言诗的契机和尝试。由于八言句易折腰为两个四言句,兼之其偶数字句式韵律呆板和"七言以去、伤于太缓"、不便记诵的长句体弱点,在创作与接受上被逐渐淘汰。因此,中、晚唐时期七言诗体式艺术成熟后,八言等长句诗并没有发展起来,句字递增的齐言诗体演进之路走到尽头,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长短句词体的勃兴。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