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手法推拿治疗对颈性眩晕患者TCD和血液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张盛强[1] 张继平[2] 张劲丰[1] 张奋耿[2] 陈东军[1] 黄仕达[1] 朱干[1] 庄健海[1] 石星[1] 黎庆卫[1] 高群兴[1] 何风春[1] 李汉民[1] 

机构地区:[1]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推拿科,528000 [2]广东省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骨伤科,528000

出  处:《按摩与导引》2008年第10期2-5,共4页Chinese Manipulation & Qi Gong Therapy

摘  要:目的:探讨穴位(风池、风府、肩井、翳风、百会、太阳)手法推拿治疗对颈性眩晕的疗效和TCD,及其血液D-二聚体(DDi)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颈性眩晕患者16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穴位手法推拿治疗组(治疗组)80例和口服西比灵加能量合剂组(对照组)80例,连续治疗3周,观察治疗前后眩晕、颈肩痛、头痛等临床体征积分和血液DDi含量变化。结果:两组间疗效经Ridit分析具有明显差异(U=3.6169,P<0.01),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眩晕计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颈肩痛、头痛计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的收期最大血流速度(P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而基底动脉的TAM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但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的时间平均血流速度(TAM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后血液DDi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治疗后血液DDi含量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失访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11.1528,P<0.01)。结论:穴位手法可明显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眩晕、颈肩痛和头痛等症状,提高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和降低血液中DDi含量,其疗效与穴位手法推拿治疗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和血液理化性质有关。

关 键 词:穴位手法 颈性眩晕 TCD D-二聚体 

分 类 号:R274.915.5[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R441.2[医药卫生—中医骨伤科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