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体制与学者素质  

Academic System and Scholars' Character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杨守森[1] 

机构地区:[1]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  处:《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29-31,共3页Journal of Zhanjiang Normal College

摘  要:从网络搜索看,国内明确提出并讨论"文学理论与学科泛化"的时间是2001年。此后间有文章出现,但过于零星,也不够深入。通过李?平教授,我们约请了一些有兴趣的学者来集中讨论。从收到的6篇文章看,共同点是,都对目前文学理论发展现状不满,也都认为有许多弊病应该克服,并对重建抱有信心。但对文学理论如何应对学科泛化,需不需要自性,如果需要,如何处理与泛化的关系,如果不需要,将如何生存、发展等问题,各人意见却不一致。大体可归纳为四种。第一种比较自信,认为文学理论没有泛化也不需要泛化,而要发展。童庆炳先生认为,有些自称泛化的论文,其实不是文学理论而是一种社会学研究。这不仅因为它们将目光锁定在以电子为媒介以消费为宗旨的文化现象上,而且所使用的理论资源也来自社会学家。文学理论要发展,应老老实实把文学文本放回到一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去把握。李春青教授认为,文学理论有沉寂但没有泛化,相反还在深化、细化着。他从反思、阐释和自我认同三方面认真说明了未来文学理论的可能路径。第二种持怀疑态度,认为被国家意识形态、旧的学科体制及规训制度所操控的文学理论可能正在失去活力,也许需要某种泛化来恢复生命力。这是一种对传统文学理论能否应对现实、是否全知全能的怀疑。赵勇教授指出,传统文学理论解释第一种文学(纯文学)得心应手,但对第二种文学(按配方生产的大众文学)却束手无策。陈思和评论《兄弟》进退失据,证实了若缺少文化研究维度所可能出现的尴尬。他还担忧,有些人的学科化冲动有可能使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潜力尚未发挥又堕入制度化泥坑。李?平教授简要追溯了文学理论在学科泛化背景中发展的历史,还仔细考察了世界范围内文学理论构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意在说明如果褪去国�

关 键 词:学者 素质 体制 学术 文化建设 边界问题 基础理论学 文艺学 

分 类 号:I206.2[文学—中国文学] G316[文化科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