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西缘在AD1875~2003期间石笋氧同位素记录的季风降水变化与海气系统的联系  被引量:20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刘敬华[1] 张平中[1] 程海 陈发虎[1] 杨勋林[1,3] 张德忠[1] 周静[1] 贾继红[1] 安春雷[1] 桑文翠[1] Kathleen R. Johnson 

机构地区:[1]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 [2]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3]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4]Department of Earth System Scienc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出  处:《科学通报》2008年第22期2801-2808,共8页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047113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批准号:40421101);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编号:20040730025)资助项目

摘  要:基于黄土高原西部甘肃武都万象洞中一根石笋0~16mm之间的5个高精度230Th年代和103个δ18O数据,重建了亚洲季风边缘区过去100多年来高分辨率的季风降水变化历史.通过与武都器测降水数据对比发现,最近50多年来石笋氧同位素组成受降雨量效应的影响,指示了亚洲季风的强弱变化及其带来的降水量信息.近100多年来亚洲季风的变化历史可分为季风降水增强期(AD1875~1900)、季风降水减弱期(AD1901~1946)和季风降水再次增强期(AD1947~2003)3个气候段,而且这3个季风变化阶段与通过历史文献记载建立的旱涝指数变化相似.近100多年来万象洞石笋氧同位素记录的季风强度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密切相关,年代际时间尺度上PDO暖(冷)相位与季风降水的减少(增加)对应;但在1977年之后出现了季风降水变化和PDO的反相位关系,很可能是北太平洋在1976/1977年前后发生的年代际气候跃变的反映.说明现代亚洲季风强度及季风降水变化通过海气相互作用与太平洋密切相关.这种关系将有助于亚洲季风区水循环的预测,而且可以利用洞穴观测数据来提高气候模型的预测能力。

关 键 词:万象洞石笋 氧同位素 季风强度与降水 黄土高原西部 亚洲季风 

分 类 号:P532[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