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何善川[1]
机构地区:[1]淮阴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江苏淮安223300
出 处:《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656-659,共4页Journal of Huaiyin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摘 要:语言是社会化的产物,它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社会变动都会在语言中留下印记;同样,语言的律动也折射出社会的变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社会处于急速变化发展之中,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语言——上海方言,无论从语言的整合、构成,抑或语言的地位、包容性等方面,皆反映了当时上海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生活。上海方言的变异,为我们解读上海自开埠以来特别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急遽变迁的社会运势,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参照系。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