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中国地震局地震台网中心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地球动力学实验室,北京100049
出 处:《中国科学(D辑)》2008年第10期1250-1257,共8页Science in China(Series D)
基 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编号:2004CB4184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0774048);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编号:KZCX2-YW-123);地震基本科研业务项目(批准号:02076902-05)资助
摘 要:青藏高原下地壳黏滞系数究竟是多少,已成为深入定量研究中的突出问题,它的数值量级将极大地影响定量模拟的结果.为了获得青藏高原下地壳的黏滞系数,从3条途径对该参数进行了计算:一是基于对青藏高原深部温度状态改进了的估计,用流变定律和GPS求得的应变速率对高原北部下地壳黏滞系数重新进行了估算,获得的昆仑山地区中地壳等效黏滞系数为10^20~10^22Pa.S量级,下地壳等效黏滞系数在10^19~10^21 Pa.s之间.二是用3种流变模型对2001年昆仑山Ms8.1级地震震后跨断层GPS站点记录到的震后变形进行了模拟,得到的下地壳黏滞系数为10^17 Pa.s量级.三是用黏弹性模型对炉霍地震后的跨断层形变曲线进行了拟合,得到的下地壳黏滞系数为10伸Pa.s量级.前人研究等效黏滞系数时忽视了等效黏滞系数与应变速率存在的非线性关系,本研究结果协调地解释了实验室实验、大地震后较短时期的变形和大地震后较长时间变形下,其等效黏滞系数存在差异的问题.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90.17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