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猪和太湖猪不同生长阶段脂肪中肉质和胴体性状相关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被引量:3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李明洲[1] 朱砺[1] 李学伟[1] 帅素容[1] 滕晓坤[2] 肖华胜[2] 李强[1] 陈磊[1] 郭玉姣[1] 王金勇 

机构地区:[1]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雅安625014 [2]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201203 [3]重庆市畜牧科学研究院,重庆402460

出  处:《中国科学(C辑)》2008年第8期729-741,共13页Science in China(Series C)

基  金: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批准号:IRT0555-6);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批准号:2006062600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批准号:2007BAD51B03);四川省“十一五”畜禽育种攻关项目(批准号:2006YZGG-15);农业部行业科研专项(批准号:NYHYZX07-034)资助项目

摘  要:动物个体的皮下脂肪厚度(subcutaneous fat thickness,SFT)和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取决于活体内脂肪酸合成与氧化竞争的动态平衡点.利用包含140个与猪脂肪沉积、代谢和肌肉生长密切相关基因的Oligo功能分类基因芯片检测了脂肪型的太湖猪和瘦肉型的长白猪在1,2,3,4和5月龄间背部皮下脂肪中这些基因的动态表达变化,发现长白猪有25个基因在月龄间的表达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且包含23个基因的"参与脂肪或类固醇代谢的酶和调节蛋白"基因分组在品种间具有极显著意义(P<0.01).提示两猪种脂肪沉积能力的巨大表型差异可能与这些基因的差异表达规律密切相关.STEM聚类分析显示长白猪和太湖猪各有两个表达模式分别具有极显著(P<0.01)和显著性意义(P<0.05),但太湖猪基因表达谱比较分散,占主导优势的表达模式没有长白猪明显.提示太湖猪脂肪细胞内参与相关代谢活动的基因间的调控关系较长白猪复杂.基于动态贝叶斯模型构建的基因调控网络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猪种在脂肪沉积代谢相关生理生化活动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可从中挖掘相关性状潜在的关键特征基因.此外,对5个差异表达基因的荧光定量RT-PCR验证显示两种实验方法结果的相关系数平均高达0.874±0.071.以上结果筛选出了对于猪脂肪相关性状可能具有重要影响并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些基因,初步揭示了生长发育过程中脂肪细胞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互作机制.

关 键 词:猪(Sus scrofa) 脂肪 基因芯片 基因差异表达 聚类分析 基因调控网络 

分 类 号:S828[农业科学—畜牧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