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南开大学哲学系
出 处:《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16-21,共6页Tianjin Soci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意识形态与人的社会认同”(项目号:05BZX015)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马克思通过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的经验,揭示了意识形态的变化以及人们对意识形态的认同方式与机制,丰富和发展了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是一种政治实践意识,它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通过"召唤亡灵的行动",以不变的革命口号的形式掩盖变化的内容,利用传统观念和教育等机制发挥作用,是制约人们创造历史的条件之一。因此,无产阶级不仅要争夺政治权力,而且要争夺意识形态的统治权。与资产阶级从过去寻求精神力量不同,无产阶级从未来"汲取诗情",通过自我批判而走向成熟。
分 类 号:A811[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7.28.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