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汕头赤潮事件水文气象及海水理化因子影响分析  被引量:9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赵雪[1] 杨凡[2] 郭娜[3] 李希茜[1] 宋萍萍[1] 

机构地区:[1]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广东广州510300 [2]国家海洋局珠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广东珠海519015 [3]国家海洋局汕尾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广东汕尾516611

出  处:《海洋预报》2009年第1期43-51,共9页Marine Forecasts

基  金:南海赤潮发生条件预报方法研究(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子课题,项目编号2001BA603B-06-04)

摘  要:2007年2月2日~3月5日期间,广东省汕头附近港湾及南澳岛附近海湾发生了"球形棕囊藻"赤潮事件。由于持续时间较长,导致附近养殖场大量扇贝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万元以上。这次赤潮事件主要表现有3个特点:(1)藻类密度不大,表层海水中只有零星破碎的胶囊体,底层海水中胶囊体密度约3~5个/升;(2)影响范围较大,从刚开始在汕头妈屿和莱芜湾发现,到广澳前江、南澳岛四周、牛田洋、海门、濠江等沿岸海域都出现藻类碎片;(3)持续时间长,从2月2日监测人员发现有赤潮藻类胶囊体,一直持续到3月5日才基本消亡。本文主要从海洋水文气象环境场及海水理化因子方面对这次赤潮事件进行分析。

关 键 词:赤潮 球形棕囊藻 水文气象环境场 海水理化因子 

分 类 号:X55[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